庄文颖的半世菌缘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在物品中寻觅着成长的痕迹

在我走过的半个世纪里,庄文颖已经很少再踏上野外的考察之路。曾经,她的双脚在全国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间行走;她的肩膀背负了无数真菌标本;她的一双眼辨识出了360多个新种。岁月流转,庄文颖步履沉重,背影弯曲,眼睛也常常被泪水蒙蔽。她依旧保持着端庄且易于打理的齐耳短发,每天都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实验室,与真菌、放大镜、显微镜和她的学生共度时光。在荣誉面前,她始终谦逊,只是有几个称呼——“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学者们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最近,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中,她被选为其中一位。

但她最珍视的是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地位——“菌物学家”。在实验室工作(倪思洁摄)30岁时,她决定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1968年,当20岁的青年女孩庄文颖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农村插队。于是,一位爱读书的小姑娘来到了山西偏远的小村庄。那时候,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抱起书本。1973年,机会来临了,庄文颖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并留校任教。当时,有两个选择:昆虫学或植物病理学。“不喜欢昆虫”的她选择了后者。在边教边学过程中,她发现,大约70% 的植物病害都是由真 fungi 引起的,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带着问题,庄文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在师从余永年的指导下,“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

那一年,我30岁。我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我做了一些可能对人类有益的事情。我希望我的故事能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科学,不管是艰难还是平凡,因为每一次探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与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加尊重并保护它。这就是我的生命意义,也是我为何继续在这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的地方。

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生命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有限制性的。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渴望继续探索,不断寻找那些未知领域的心跳,这是我无法停止追求的一种热情与执着。不论未来如何变化,无论生活给我带来多少挑战,我都会像过去一样,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用智慧去解答每一个问题,用行动去改变我们周围的一切。

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是关于科学、勇气和梦想的一个小小篇章。如果你愿意听完,它或许能让你的心灵得到一些安慰,或许能激发你内心深处那份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心火。你是否也曾怀揣梦想,对某件事情充满热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不要放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即使是一点点微小的声音,也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大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