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云楼主张伯驹京剧票友的白毛女梦想

在京剧艺术的海洋中,张伯驹就像一艘帆船,勇敢地航行着,他的名字与余叔岩这位伟大的戏曲家交织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传奇。两人相识于袁世凯子袁寒云的引荐,他们之间有着河南项城同乡和表亲关系,这种缘分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张伯驹三十一岁时开始学习京剧,从余叔岩那儿学到了《奇冤报》、《战樊城》等多部经典作品。他对余叔岩说:“您教我的戏文武昆乱,都传授给我了!”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事实。十年间,他每天晚饭后都去余家的“范秀轩”,直到深夜三点才回家。这份学艺之情,是任何人都难以超越。

张伯驹曾自豪地说:“我从余叔岩那里学到的戏,有很多都是独有的。”他还记得,那些日子里,自己和余叔岩一起说戏,说到凌晨三点才散去。那时候,他们的心灵已经彼此贴近,不再需要太多言语。

在那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候,张伯驹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以及冯耿光共同组织了“国剧学会”。这个组织旨在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在那个动荡年代,他也提议将国家宝藏带到西安,但不得不离别于他的老师——最后一次见面。

当师友告别时,泪水几乎要从眼眶里溢出来,但为了保持冷静,他假装去洗手间处理自己的情绪。次年春天,当他收到了陈鹤孙带来的书信,并写下挽联寄给故人的时候,那份悲痛与感慨达到顶点。他知道,即使自己不能亲自送上门,但通过这些小事,也能让他心爱的人感受到他的思念。

对于王则昭先生,这位梨园界的一员,她被尊称为“附士衡骥尾,无愧万世留香”。她是唯一一个被纳入家族圈子的外人,却也成为了最受重视的人物之一。她与张伯驹先生共度了一生,与他共同探索京剧艺术的奥秘。

正如那首名为《氍毹纪梦诗》的诗所述,“归来已是晓钟鼓,如负香衾事早朝。”那些年月里,他们用尽全力,用尽生命,为京剧添上了新的篇章。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些辉煌过去之后,一代又一代继承者们仍旧在继续这段美丽而复杂的情谊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