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职业教材:《历代君鉴》——明代宗朱祁钰的创作
在当今社会,若以现代眼光审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皇帝这一职业并不乏其技艺与挑战。然而,由于这份工作对个人素质和智慧的要求极高,因此实践者往往寥寥。为此,皇帝们也面临着如何进行职业培训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位明代宗主动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书籍,以此作为学习当皇帝所需技能和修养的参考。
该书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预修而成,并由明代宗朱祁钰署名。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种针对“如何做好一个皇帝”的指南。在职的皇帝不仅要阅读这些教材,还要亲自参与到编写过程中,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情——即使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来说,即便是驾崩时,也应该不断学习。但这种情况下,这位代宗皇帝显然有些特殊。
朱祁钰,就是那位经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的人物。他曾是宣宗第二子,但宣宗去世后,他的大哥被封为英宗,而他则被封为郕王。他的生母身份并非首选,他从小就长在宫外,从未接受过正式成为一国之主所需的教育。但是在英宗被俘之后,他不得不急速地接管了朝政,并改元景泰。这场突如其来的转变,使得他成了一个仓促之间登基的人物。
尽管如此,景泰年间的朱祁钰似乎非常想掌握这份工作。他召回忠义之士,让他们回到朝堂中。在他担任第四年的第三个月,他命令大臣们编撰了一部叫做《历代君鉴》的快速学习指南。这本书很快完成了,它让出现在前台的是一位满意并且已经升官至左庶子兼侍讲的人物,这表明了朱祁钰对于这项工作感到满意。而就在几年之后,他将再次经历他的弟弟英宗复辟的一系列剧烈波折。
《历代君鉴》共有五十卷,每一卷都包含若干个代表性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关于一个特定朝代的一个或多个重要人物的事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达经验教训。此类浩大的篇幅,在短时间内完成,只能依靠摘要编辑现成史料,比如宋仁宗的一段描述:“天圣三年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闻民舍机杼声,召问之乃一贫妇也,因赐以茶帛。”这样的摘录来自于司马光著作中的《资治通鉴》,每个故事之前还会标注“善可为法”,提醒读者好的榜样值得效仿,而坏事则作为警示。此外,还会附上史家评论,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结而言,《历代君鉴》及其编制方法,无疑是一本典型案例式教材,为未来想要继承这一职业的人提供了宝贵资源。
标签: 明朝那些事梗概700字 、 明朝首都在哪里 、 大明风华朱棣为什么传位老二 、 明朝的 有哪几位 、 元朝著名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