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生物奥秘科研立项申请书中的田野考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的实地经验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甘蔗海洋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了它们坚韧的茎叶上。这里,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下田”的地方。7月2日,赵盼和他的团队来到这片土地,不是为了欣赏它那美丽的景致,而是为了探寻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赵盼站在甘蔗间,他的手里拿着一个样品收集袋,脸上透露出一丝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热情。他说:“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科学研究的一种态度,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作为科研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足够的地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一天,对于赵盼来说是个特别忙碌的一天。他早晨赶到了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在那里完成了4小时的样品收集,然后又开车3个多小时赶到了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虽然累得半死,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因为他知道,这些辛苦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随后,他跟同事们一起工作,即便是中午的大雨也没有阻止他们,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赵盼展现出了他对于科学研究无畏挑战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与决心的心理素质。

赵盼所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经济收入。这一点,让许多人都感到既充满期待又充满疑问:你的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有没有效果?需要增加投入成本?

经过四年的试验,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新技术示范区里的甘蔗长势喜人。当夜幕降临,当所有辛劳结束的时候,赵盼的心里比吃了甘蔗还甜。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他都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了一份力。

这一切背后的故事,比起简单的事实,更像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与汗水交织成的人类追求卓越之旅。而正如仲乃琴所言,那些来自城市的小伙子们,他们吃得了苦耐得寂寞,与农民兄弟一样,在土地上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这个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