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甘蔗海洋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它们身上,似乎在诉说着夏日的热情与丰收的希望。7月2日下午3时,这里迎来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他“躺平”了,但不是因为懈怠,而是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场百公里之旅和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收集工作。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对《中国科学报》深情地说。他身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用心致力于通过微生物技术来增效肥料、调理土壤生态,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为甘蔗种植户带来经济收益。
过去几年里,赵盼跟随仲乃琴研发出了多项产品,如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也让河池市的大厚村成为他们新技术试验和示范的一个重要场所。
当天晚些时候,在红水河边上的实验基地,他又忙活了一上午,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而到了傍晚时分,当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躺下来眯会儿时,他的心比吃完那块甜美甘蔗还要满足,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而努力。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这是来自微生物所老一辈科学家们优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里,他们不仅解决了作物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还培育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如今,这样的精神依然被新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们继承,如同赵盼一样,他们虽然出生于城市,但愿意吃苦耐劳,与农民兄弟一起探索农业科技之路。
"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赵盼从事农技工作近10年的经验总结。在他的看来,无论是在哪里开展农业技术研究,都需要与当地农民紧密对接,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不久前,他们发现运输肥料给偏远地区需要12元人工,如果采用新技术,可以减少肥料本身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为farmers带来显著利益。目前,他们已经与多家企业签订合同,生产并推广各种类型增效型肥料及专用功能菌肥,其相关技术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中取得成果。尽管还有两年时间才算完整成熟,但对于未来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辛勤耕耘在地面上的每一个生命来说,无疑是一份充满期待且富有希望的事情。(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 大明风华张太后被杀 、 宋朝的大概历史 、 宋朝名人故事 、 为什么历史不承认五代十国 、 弘历的真实的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