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科研能力评价引领师生共创前沿风潮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璀璨星辰。面对这些荣耀,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也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不仅是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更是一位传承智慧和激励下一代的老师。

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从那时开始,他便投身于测绘领域。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工作多年的旅程中,一直到1978年政策开放后,当他决定再次踏上学术之旅时,已是硕士学位持有者。他前往德国深造,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全球测量学上的千古难题。博士毕业后,他回国,在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先进测绘系统实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创立了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尊称为“李德仁方法”。这些成就,是他天赋与勤奋相结合的结果,可谓实至名归。在回忆往昔时,他并未掩饰自己的聪明与努力,但当提及科研与创新时,便总是强调两个词——老师和学生。这两层身份给予他无数经历,为他的学术生涯注入活力。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两位导师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王之卓教授,一位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阿克曼教授,他们都是国际知名专家,对李德仁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都有着重要影响。“他们教会我怎么学习科学,也教会我怎么生活。” 李德仁怀念地说。

1978年,当王之卓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并鼓励其前往德国深造时,这是一个转折点。在那里,阿克曼发现并赏识了他的才华,让他尽快完成研究,并支持他回到国内工作。对于这两位导师,李德仁铭记着许多珍贵瞬间。“王之卓教授有一句话,我一直铭记:要将我们的研究向前发展,同时让它们交叉融合。这就是1987年的思想之一。”

除了尊重学生以及支持他们的事业,还有另一个道理被传授给了李德仁,那就是“站在科学前沿”。阿克曼以激励自主性和发现学生潜能为信念,使得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索。在返回祖国之前,阿克曼鼓励他成为组织科研的一线领导者,为国家需求服务。此外,还建议不要局限于传统模式,而应该把青年人才直接引入到前沿工作中来。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该门派产生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就像继承了一种文化遗产一样。而现在,每当看到那些成功的人物,不禁赞叹:“这是我们共同努力所致。”

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不断创新,以及接力式地推动事业发展。因此,无论年龄如何增长,都保持对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关注,把每个人的成就看作自己最大的骄傲。截至目前,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成为了杰出的教授或领导人物。而对于这样的事情来说,只能说:“这是我们之间心灵相连的一股力量。”此情此景,让人们感到温暖而又充满希望。(孙明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