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的定义,历来备受争议。众多人士认为,太极拳与《周易》学说密切相关,其讲究太极、阴阳、八卦和五行,因此得名“太极拳”。然而,这种解释存在着不准确之处。太极、阴阳、八卦和五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宏观指导思想,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比如军事、中医等领域均依赖这些概念。因此,将其直接应用于武术中并称之为“太极拳”是不恰当的。
那么,又该如何定义“太极拳”呢?我以为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是它的基本原理。以“太极”命名这门武术,是清朝后期的事实,从李亦所著《老三本》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881年前后。而在杨露禅和武禹襄时期,这门武术被称作十三势。在现今流传下来的杨式、吴式及孙式各家 太極拳中,我们看到的是基于武禹襄提出的十三势体系,其中包含了五十多个动作,每家都遵循相似的编排顺序。这就是它们共同特点,也就是他们的基本原理。不论是进退还是侧向,都需保持中定,即使是在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始终保持内心平静。这正体现了这一学说的核心——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平稳,不被外界干扰。
其次,是它的形式,包括训练内容和教学方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格斗技巧有显著差异,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在表演上,以舒缓柔和文雅为主,与北方流传的一些打击技巧不同,而吸收了文化人的参与。在推手这一环节中,陈家的推手倾向于侧身姿态,以利于技击效果,但永年的推手则采用四正面姿态,反映出儒家文化对其影响。此种立身之法既符合技术要求,也体现了儒家价值观念。
最后,还有它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了自身信誉度以及普及程度,使许多更古老历史悠久的手艺无法比肩。而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一是一套完整理论基础;二有一套完善训练方法;三是一种适合所有年龄段,无论男女身份地位的人群皆可参与学习。这三个特征尤其第三个特征,使得此门艺能获得广泛接受,从而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手足运动之一。
自1928年起,由国民政府大力提倡至今,“太极操”、“舞蹈”的说法日益盛行,而这些活动已经远离原本精髓所在,不再注重养气蓄神或意念修炼,只剩下形象动作展现。此类表演虽然增加了一定的视觉效果,但同时降低了其原本作为一门高级武术的心境层次和深奥含义。
综上所述,“太極拳”的真谛不能离开这三大要素。如果现代社会想要发展此项艺术,我认为应当回到传统理论与训练方法,以及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去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太極”。
标签: 元朝辽的历史故事 、 元朝中国通史 、 明朝第十七个 是谁 、 明朝那些事内容真实吗 、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