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来这事儿就得从宋朝的官僚体系说起。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中国历史记载的一种特殊现象——“正史”和“野史”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正史”,主要指的是由政府正式命制、承认并广泛流传的官方历史书籍,它们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编写,内容上也比较保守。相对而言,“野史”则是指那些未被官方承认或批准的非正式历史著作,它们往往更自由,更开放,也可能包含更多民间传说和个人见解。
现在我们回到辽金不列入正史的问题上来。在宋朝时期,由于政治原因,以及对边疆政权辽金态度上的偏见等因素,尽管辽金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地区跨越了今天的大部分东北地区以及河北、山西一部分,但它却没有被纳入当时主流文化中的正统历史记录中。
那么,我们为何会这样认为?首先,从政治角度来说,当时的宋朝对于外部力量有着极高警觉,因为它面临着来自南方江南水乡与北方草原骑兵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由于这些安全考量,宋朝可能并不愿意将一个虽然实力强大但又处于其边境之外的大国如同平等地位一般地记录在册。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文化差异。明清两代之后,以北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中央王朝,对以汴京(今开封)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小型文人政权,如宋室重归都城汴京后,对他们自己的文艺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而对其他民族及少数民族政权,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隔阂。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与辽金进行贸易关系的人士很多,他们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他们向各自国家汇报情况的时候,他们描述的事情往往更多地集中在自己所了解的地方,所以他们关于 辽金 的记载自然不足以让他成为那时候最重要的一环。而且,那个时候还没出现像现代一样,可以快速获取信息的手段,所以这些记载就像是隐形人一样,没有太多机会进入正式文献中去改变人们对这个国家认识。
综上所述,从不同的维度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为什么辽金及其前身不会被直接收入《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但是,即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研究其他资料,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遥夜集》等类似野史来源来了解那段时间里发生的事实。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与观念交织,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是什么?它应该如何展现我们的过去?
最后,我想用一个比喻来结束我的叙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试图画下一幅完整的地球图,你会选择哪些颜色,用什么样的笔触呢?如果你的世界只有黑白灰,那么你的作品无疑只会描绘出一副冷漠、缺乏生气的地球。如果你能用五彩缤纷的话语去讲述每一个角落,每一次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那么你的故事必定充满了活力与情感。在追寻真实之路上,或许需要一些勇气,但最终才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光影之间的小确幸,大大小小的人物故事,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即使它们没有直接进入我们的教科书。但这绝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好的故事总是在不断涌现,不断变化,而不是死板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