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给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基因”,就可以知道它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坔的工作正是这样的探究。他总是两手一摊,用略带山东口音的腔调不温不火地回答:“我不知道。”但他的工作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对地球之谜的理解。
作为一个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地球科学家的他,与同位素结缘始于1998年,一篇关于火星陨石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文章激发了他的兴趣。当时,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还停留在一些非金属元素上,如碳、氮、氧、硫等。2000年前后,世界上拥有先进技术的小组才开始对金属稳定同位素“下手”。朱祥坔当时所在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小组便是其中之一。
一个元素被生物利用之后,其“基因”就会被改造,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铁元素便成了研究目标。在创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领域,他2002年回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启了“脚踏实地”的地质科学工作。
地球科学研究少不了跑野外。说起野外工作,朱祥坔“爽”感洋溢:“就像侦探一样,你得先有一个预设,在野外看到现象后尝试去解释,再到实验室中测量、验证、倒推。幸运的话,最后会得到新结论。”当然也很辛苦。在湖北宜昌、神农架一带,他们追踪的问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关。
20多年来,朱祥坔一直忙乎着他口中“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工作,还总是加班。在他看来,这些基础研究能够揭开更多地球之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这一点就在今年5月发生,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修改为[206.14, 207.94]这项成果,便是基于他的多年的无用功。这让他坚持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根基,不仅支持我们的矿产资源管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环境变化。”
近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铁钛等多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这一切都是基于坚守和创新精神,对于国家需求做出贡献而努力。此前,他曾拿下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这些经历至今仍令他难忘。
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的成果包括建成全球首个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部分溶解法,以及通过对蓟县剖面约16亿~15.5亿年前的古海洋沉积碳酸盐岩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最终发现了中元古代的一次氧化事件,这一发现推翻了传统认识,是地球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对于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规划,朱祥坤表示:“我要继续坚持我的道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希望自己能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自然界。”
标签: 明朝16位 的年龄 、 明朝历代 的名字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小说 、 元朝是怎么覆灭的 、 明朝重要历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