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创造太极拳,其深远目的有三: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修身。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其初级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功效,无论哪种太极拳家,都蕴含着显著的健身祛病能力。武式太极拳中的健身效果,源自于它的立足本质,这个根本即为两句歌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之所以追求的是技击,而非修养,通过练习,增强体魄,达到精神上的净化与完善,最终实现长生久视。
为什么修养能带来长生呢?这便是“无欲则刚”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胸开阔,便能达至身体健康。这便解释了为何身心和谐,便可延年益寿。武式太極拳,从立根基到理论指导,其终点皆指向“益寿延年不老春”,与其他运动相比,更注重深层次的精神修养。武式太極拳,不仅锻炼肌肉、体魄,还培育元气,最终达到自我完善,使之在生理上及心理上享受健康。
武式太極拳特点首先在于“意气君来骨肉臣”,即锻炼目标应以意志为君主,与骨肉(身体)服从。这意味着,在练习中,要达到的标准就是意志控制君主,身体随从臣属。而此外,它并非单纯肢体运动,同时也是精神活动,以意志活动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其他运动,如跑步、打球等,这些虽然也能锻炼,但并不具备“意气为君,骨肉为臣”。这种结合意志与身体的练习,有着深刻内涵,《五字诀》中第一条要求“心静”,只有在平静的心境下,可正确应对事务;只有保持安宁的心态,可促进整体健康;只有平和的心境,可透过表象看本质,以免耗费精力或劳损肌力。
其次,在进行姿势练习时,武式 太極拳也有独特之处,它不是让动作引导呼吸,而是在自然呼吸后,再引导内气流动,当练功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触及一种状态——腹内松静气腾然。在实践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姿势都是虚实分明,不断调整自己的重量平衡,使得桩功活跃,对肌肉骨骼起到锻炼作用。
总结来说,武式 太極拳既以内而外引领,又以呼吸调控内脏器官功能,并且通过结构严谨、清晰虚实以及柔韧有力的移动要求——如竖起脚跟拓展眼界放宽心怀——反复训练,以培养坚定的一往无前的豪迈风貌,以及强壮肌肉骨骼。此渐渐地使得内部正气充盈阴阳和谐,让各个器官安坐其位恪守职责,使得整个身体稳定舒适而强壯同时,在行走演示时,全神贯注进入一种悠闲融合天地、物我合一的情绪状态里,由此使人感到快乐又宁静。一切从精神到实际都能够帮助人们益寿延年,这是一种高超的人生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贵遗产,在当今全民健美活动中扮演积极角色。
标签: 北宋靖康之耻 、 明朝为什么是12世 、 元朝为什么不被中国历史认可 、 土窑堡之战 、 明朝和元朝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