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古代官吏因年老多病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退休制度。这一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形成,并在唐朝发展至鼎盛。在宋、元、明、清四朝,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退休”这一词汇首次出现是在唐宋时期。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而《宋史·韩贽传》则记载了韩贽十五年后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情况。
这套系统的退休制度是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朝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有所不同。在《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但从汉至明清,一直实行七十岁以上可以致仕的规定。而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六十岁以上者皆可致仕。
除了达到一定年龄条件外,还有其他情况也允许官员提前申请辞职,如“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即身患疾病或受伤无法继续工作,也可以提前申请退休。此外,如果官员软弱无效力,也可能被勒令早点离职。
因此,“告老还乡”就是那些主动请辞并提出早日回归家庭生活的情形。这对于那些希望早点摆脱繁忙工作生活环境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通常会获得皇帝批准。例如,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故事里,大臣刘罗锅随着年龄增长,即便当上了宰相,他也主动请求返回山东故乡,最终获得批准。
根据史料记载,有三种情境会促使官员要求“告老还乡”:第一种是为了避免权力斗争;第二种是因为失去了对公务的热情;第三种则是由于体弱多病,无心于政事,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再担任重任,因此只能选择提前退出政坛。
这个过程虽然经常伴随着温馨和理解,但也有例外,比如张禹尽管多次请求告病归隐,却未能得到皇帝恩准,只好强留在位办公。不过,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个机制对于人才流动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标签: 晋朝一共有多少位 、 明朝与 很像 、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朝代 、 明朝特点概括 、 明朝时期在谁的组织指挥下明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