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艺术道路上,有着一位重要的师傅——余叔岩。两人不仅在京剧技艺上切磋琢磨,而且在文物、书画、金石等方面也有着共同的爱好。
张伯驹三十一岁时正式向余叔岩学习戏曲,每天晚饭后去其家学戏,深夜三时才归。十年光景,他从余叔岩那里学了很多戏,如《奇冤报》、《战樊城》、《长亭》等,这些都是京剧中难度极高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余叔岩对张伯驹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除了学习戏曲外,他们还一起观看演出和交流意见。曾有诗记此:“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这表明了余叔岩对张伯驹的严格要求和精湛技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伯驹果然成为了一代名旦。他与田桂凤、梅兰芳同台演出,与杨小楼、程继先、王凤卿等人合作多次。此外,他还组织了“国剧学会”,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
然而,在1942年重阳之后,由于日寇侵华的情况恶化,使得社会更加混乱。这时期内,一些文化遗产面临被毁灭或散失的威胁,而张伯驹却想将所藏国宝带到西安以避免损失。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得知师友余叔岩病情加重,不得不告别他最后一次。而当他在西安偶遇上海《戏剧月刊》主编后,就托其带信给陈鹤孙,以示预料及感慨。
最终,当听闻余叔岩仙逝后,他感到非常欣慰,并由李克非先生所作的一首挽联更是让人感动:忆当年福全楼馆,粉墨登场演卧龙;看近岁丛碧山房,群贤同观平复贴。这两句联语,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他们对于京剧艺术追求的无限忠诚描绘得淋漓尽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个人成就还是在文化传承上,对于四大名旦之首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故事,是关于师徒之间相互扶持、彼此尊敬,以及对于传统艺术无限热爱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故事背后,更是体现出了我们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力量与智慧?
标签: 朱瞻基姚子衿历史原型 、 祭成吉思汗文 、 刘亦菲演的靖康电视剧叫 、 大清灭亡前的三件怪事 、 宋朝为什么叫官家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