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接力赛李德仁院士引领师生共创前沿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无疑增添了一抹生机。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以及他对于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看法。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踏入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测绘学。这段经历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序曲,为即将展开的人生旅程打下坚实基础。1963年的毕业典礼后,他投身于工作多年的生活中,一直到1978年政策放宽之时,他才有机会重新启航,在研究生涯中取得硕士学位,并在1981年的博士论文中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长期困扰世界测量学的问题。

博士毕业后,他不仅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深刻影响了国内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及众多先进测绘系统。20世纪80年代,他以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而闻名,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这样的成就,不仅凸显了他天赋与勤奋间那微妙平衡,更是他努力不懈精神的一次充分展示。

然而,当提及科研与创新时,无论是在谈论往昔还是展望未来,两个字总是被频繁提及——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引领者,也是一名追求者,其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导师包括王之卓和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前辈不仅教会他如何做学问,更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在他们身上,他学会了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探索都像是一场跨越知识边界的大冒险。

王之卓教授曾告诉过他,“科学研究要不断向深部发展,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这句至理名言,如同指南针般指引着他的道路。而阿克曼教授则鼓励他:“我们当大教授的时候,我们对技术细节的钻研不会比学生强,只不过宏观把握更远一些。”

除了尊重与支持,这两位导师还教给李德仁另一个宝贵道理:要始终保持接近科学前沿的心态。正是在这个精神指导下,他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学生,他们如同继承者的传人,不断推动着科研领域的新进展。“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尽管已经步入暮年,但李德仁依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将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一种传递知识、激发灵感的手段。他自豪地说:“我有很多学生成为教授或领导,那些是我最大的成就之一,就像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朱欣焰教授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而这种情谊正是由他们共同度过的人生旅程所铸就。不论未来的路途如何蜿蜒曲折,这份友情、这份信任,都将伴随着他们共同迈向新的征程。(孙明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