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中国风云变幻之下老知青忆留在插队山村过年时老乡包饺子炸油糕招待

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之中,我这位老知青却被留在了山村过年。那个春节的记忆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绘制着我人生的第一个春节。

那一年,我们十几个北京知青被分配到山西的一座偏远村庄插队。我当时才十几岁,是头一次离家。山村的生活与大城市形成巨大的反差,那里的冬天异常寒冷,我们居住的房子漏风,烧不起暖炕,生不着火,室内温度老是零下五、六度。除夕晚上,我们三人围坐在微弱的煤油灯旁,搓手跺脚,不禁泪水涟涟。

就在这个时候,一群孩子来到了我们住处,说他们家的大人邀请我们去做客。我知道,那个时候老乡家都不富裕,一年才能分到一点点麻油和面粉,但他们还是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吃饭。这让我感动得说不出来,他们没有丝毫吝啬,把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我们吃。

我跟随孩子们走访了一些老乡家,每个窑洞里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氛。他们全家围坐在炕上包饺子、炸油糕,把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了。每次进门,都能感到温暖和欢乐,他们热情地让座、嘘寒问暖,让我忘了之前的寒冷。

在这些小山村中,有一位聋老汉,他七十多岁了,而他的儿媳妇是个哑巴。当时流传着针灸可以治愈聋哑,这哑巴媳妇非要试试。但尽管她表示感觉很好,最终还是没能开口说话。她对我们的感谢,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们对待困难者的善良和耐心。

第二天清晨,还有很多未曾拜访过的人家的孩子送来饼子、炸糕等美食。我心里充满感激,因为这是我人生中走向社会度过的一个特别而珍贵的春节。那场面让我的心灵得到洗礼,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亲切”的意味。在那些贫瘠的小山村里,我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和温馨,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份快乐。在那里,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使我的性格更加坚韧,不屈不挠。而那个除夕夜,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它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为后来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为今后的旅程注入了一股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