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欲借失荆州之机铲除结义兄弟关羽

关羽失荆州之痛:刘备背负历史重责,假吴手剪除结义兄弟的可能

本文摘自《新民晚报》2012年12月16日第B07版,作者:朱子彦,原题:关羽失荆州与刘备尾大不掉之虑 笔者日前拜读了蒋星煜先生在《新民晚报》上所撰的《刘备联孙拒曹有始无终》一文,颇受启发。但又感到关羽失荆州不仅仅是孙刘联盟有始无终的问题,蜀失荆州之事颇为复杂,内中既有关羽本人的问题,又有诸多隐情曲折鲜为人知的史实。今余不揣浅陋,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钩沉索隐,一者公诸同好,二者就正于蒋先生。

关羽指挥不当,不战而败,再次证明他对敌情判断上的严重误判。在樊城之战中,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和敌方防御能力,这导致了整个战争计划的失败。他的决策使得原本就弱小的军队更加分散,从而增加了他们被击溃的风险。尽管如此,在关键时刻,即便是在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的情况下,也没有攻破襄樊城,而是继续坚持围攻,最终导致士气低落和全军覆没。

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得知江陵和公安两城丢失后,他并未及时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选择继续深入南郡。这实际上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这些城市并非真正被其部下投降所丢,只因傅士仁、糜芳这两位将领背叛才落入吴手。而且,在撤退过程中,他还不断地派人与吕蒙联系,这进一步削弱了部下的斗志,使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漠然处置。

此事件也让我们思考,如果当初关羽能够迅速回师救援江陵,那么局势或许完全不同,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可能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由于他的决策偏差,那么他也可能会因为其他原因而遭遇相同悲剧。如果说这是一场兵家必败的事业,那么责任并不只归咎于单一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战略布局和执行力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集体责任问题,而且这种责任甚至可能涉及到某种程度的人为干预,比如说从吴国方面的一种“暗算”。

总结来说,无论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刘备作为蜀汉建立者的领导者,对于最终导致蜀汉灭亡以及许多重要人物牺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地位。他在关键时刻未能制止这种发展,或许意味着他对于国家大事处理的手段存在不足,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已经明晰无疑的事实,看看是否还有更多隐藏在表面的秘密等待我们的发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