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看什么书最好曹化淳有没有开门迎闯军

公元一四年,甲申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李自成能够轻易攻破北京城,是因为有人开门投降。那时的学者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第二十卷写道:“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仪门(又称广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此后,曹化淳开广安门迎闯军的说法流传很广。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曹化淳自己是大喊其冤,说早就告老还乡,当时不在北京城。恐怕那时他确实已告老还乡,不在北京城。一位甲申亲历者陈济生在他的回忆录《再生纪略》中也写道:“(三月)十四日,起复内臣曹化淳戴罪守城。”看来之前曹化淳确实告老还乡了,所以才是起复。而且甲申年三月十四日,崇祯帝才下令起复曹化淳戴罪立功,无疑亦是到不了北京城的。

看来曹化淳开门迎闯军入城纯属子虚乌有之事。 曾经的人们都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而现在,我们则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曾被认为无懈可击的事实,看看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那么,在研究明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一段混乱而戏剧性的事件呢?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那些描述这个事件的文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答案可能就在于我们要多读一些关于那个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的书籍。例如,《明史》、《明季北略》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们记录了大量关于那段时间的人物动态和历史事件。但仅仅依赖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的文献可能不足以揭示所有真相,因此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些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比如通过民间文学作品、个人日记或者其他类型的手稿,这些通常提供了更加个人主义和细节丰富的情景描绘。

总之,在追求对过去充满神秘色彩但又脆弱承载着人类命运的一切见解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并且尽可能多地从各种不同来源获取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那些想要深入探索并揭示一个时代面貌的人来说,最好的学习材料往往不是单一的一本书,而是一系列互补、跨越不同领域的大量资料集合。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如何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情况,从而获得对未知世界更为全面的认识。

文/好古书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