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甘蔗海洋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了它们坚韧的茎叶上。7月2日下午3时,这里迎来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年轻科学家赵盼。他“躺平”了,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而是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场百公里的征途,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他身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他的工作目标是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近年来,赵盼跟随仲乃琴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为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而今,他们正将这套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农作物,如甘蔗,在河池市已经进行到了第四个年头。
当天晚上,在实验田里忙碌一整天后,与同事们一起赶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那里的气息更加浓郁。在那里,他们见证了一场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转型,以新技术种植出的甘蔗茎高、茎粗显著超越传统模式。看着那些绿意盎然的小生命在太阳和雨水中成长,而他们的心中,比吃过那熟透又甜美的地瓜还要充满期待和满足感。
这是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从1953年的成立至今,该所已积累70多年的历史,其科学家们常驻于各地,以解决作物种植问题为己任。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如赵盼,则以无畏精神,不仅面对挑战,还勇敢前行,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新的篇章。
"好的农业微生物技术一定要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赵盼十余年亲身体验到的真理。在他看来,要想真正帮助农民,就必须深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他通过与农民打交道,对接实际情况,最终成功开发出能够减少运输成本并带来利益的大规模应用产品。
目前,这项创新正在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形式,与几家企业合作生产,并且相关产品已经被推广至全国范围。这场变革虽然还有两年的时间才会完全展现其成果,但对于未来,有信心的人们像是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的小草苗一样,无论风吹雨打,都不肯放弃追求更好生活之路。(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 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时期 、 靖康之耻耻到什么程度 、 中国第一朝代是哪个朝 、 为什么明清都是276年 、 明朝 顺序排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