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寻源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的科研探索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在烈日下紧张工作。他并非因为“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而是为了收集田间样品,他刚刚完成了百公里的路程和4小时的采集。赵盼坚信,只有亲自到田间才能真切感受到农业产业的问题,以及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

7月2日,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赵盼花了一上午时间进行样品收集,再行赶往红水河边的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尽管他累极了,但他仍选择躺在地上稍作休息。在中午突降的大雨后,他和同事们被浇湿,却继续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晾衣服,也不长时间就会被汗水浸透。

作为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员,赵盼致力于利用微生物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为种植户提供经济收益。他和仲乃琴团队研发出的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对推动科技扶助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如今,他们正将新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农作物试验。

在河池市蔗田试验已进行四年的过程中,那些勇敢尝试新技术的小规模试验区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使用先进种植技术培育出的甘蔗表现出了明显优势,比传统方法更加茎高茎粗。此时,当天结束时,与同事们一起见证这些成果,让他们的心情比吃甜美甘蔗还要幸福。

继承着科学家老一辈“搬实验室到田间”的传统精神,微生物所一直以来都在为解决农业问题而努力。在70多年的历史里,这个研究所不断派遣科学家下地实践,与农民共同解决问题,并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站在21世纪初,我们看到的是新的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苦、耐心细致地投入到土地深处,他们对待每一次实验就像写文章一样认真严谨。仲乃琴强调,无论是在示范还是研发方面,都离不开团队成员们辛勤付出的汗水与智慧。

好的技术必须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赵盼近10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中的重要体会。他认为,要想真正帮助农民,就必须直接面对他们,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从而发现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通过持续沟通与合作,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让新技术带来的利益更直接惠及每一位种植者。而现在,这项工作正在逐步向前发展,其最终效果还需两年时间才能完全揭晓。(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