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赵盼躺在土地上,他刚刚完成了四小时的田间样品收集和百公里的长途驾驶。他的身体已经疲惫,但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作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赵盼致力于利用微生物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为农民带来经济利益。
7月2日,当天下午,赵盼到达了红水河边的大厚村。他穿过甘蔗丛林,来到了实验田,这里是他进行新技术试验和示范的地方。在这里,他不仅要观察作物生长,还要收集数据、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实验分析,把研究成果写入实践之中。
赵盼深知,只有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见效。他说:“我们必须下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也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体会到了与农民打交道的重要性,这让他更加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技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研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如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这些产品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和成本,还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使得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科技扶助活动得以推进。而现在,他们正在扩展至更广泛的农作物领域,比如甘蔗。
当晚,当天结束时,尽管身心俱疲,但赵盼的心情比吃甘蔗还甜。当他站在绿油油的地里,看着湛蓝天空,那份辛劳付出的感受,让他的工作变得无比充实。这也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种植中的问题。
21世纪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前行,就像赵盼一样,他们愿意吃苦耐寂,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深入现场观察,不断改进技术,最终将好技术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从而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将会揭晓更多关于这项先进技术成效的事宜。在此期间,赵盼表示,他将继续多次下田,与农民“取经”,确保最终能够实现这一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