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接力闯新前沿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无疑增添了一抹生机。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以及他对于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看法。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踏入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测绘学。这段经历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序曲,为即将展开的人生旅程打下坚实基础。1963年的毕业典礼后,他投身于工作之中,一直到1978年的政策开放,让他重新走进研 究室的大门。1981年的硕士毕业后,他前往德国深造,在那里用仅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长久以来困扰着世界测量学的问题,也为他的研究生涯树立了显著的里程碑。

博士毕业后的李德仁回国后,不断致力于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其他先进测绘技术项目。他提出的“李德仁方法”,以其独到的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这一切成就是他通过天赋和毅力的结合所创造出来的事迹,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的卓越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然而,无论是在讲述过去还是谈论科研创新时,李德仁总是情有独钟地提及两个词汇: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又是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就像这两层身份交织在一起一样不可或缺。在他的学术道路上,有两位导师给予了他特别重要的指导。一位是王之卓教授,一位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专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阿克曼教授,从 德国带来知识与启发的一员。“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当王之卓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并鼓励他前往德国深造时,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再次回到国内之后,阿克曼继续支持并激励着他的前行:“我们当大教授时,对每个技术细节都不比学生强,我们只是站在更宏观层面把握事物,看得更远一些。”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学生外,李德仁从两位导师那里学会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不断追求学科前沿。在阿克曼先生鼓舞下,他自主探索并勇往直前的态度,使得自己成为组织科研工作中的领导者,同时也服务于国家需求。此外,还有阿克曼建议不要固守传统模式,而应该直接将年轻人带到最前线去工作,让他们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研究。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能够崭露头角,而这些都是继承这样的理念结果。

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而对于李德仁来说,把学生们送上前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最大成就之一。他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多名博士研究生,“很多还当上了教授或领导。” 他骄傲地说,“就像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这让朱欣焰教授这样评价。(孙明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