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好科研要师生并肩亿万家产不必继承就能有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锦上添花。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从此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工作多年的征程,不懈追求直至1978年政策开放时期重新启航读研,并于1981年硕士毕业后赴德国深造。他用仅一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这项成就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余年难题,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博士毕业后,他回国,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先进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 这些成就是他凭借天赋和无穷尽的勤奋所创造,无疑是确凿不疑之事。当提及过去时,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断努力。他讲述科研、创新之道时总会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而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宝贵经历。

对于李德仁而言,有两位导师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位是其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一位是其博士生导师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先生都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更教会我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王之卓以其独到的眼光免试录取李德仁研究生,并鼓励他前往德国深造。在那里的阿克曼赏识并支持了一名有才能的青年,使他能够迅速完成研究并返回国内工作。此外,还有许多难忘瞬间,如王之卓关于交叉融合科学研究理念,以及阿克曼关于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亲近技术细节的见解,这些思想至今仍然激励着他。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学生,对于从两位导师身上吸收到的另一个重要道理,是要不断接触到科学前沿。这一点在阿克曼那里得到了体现:自主性驱动创新,而不是简单跟随;让每个人才都能参与到最尖端的问题中去,以国家需求为指南。不拘泥于传统模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更有效的心态。而且,每当有人表现出超凡能力,即便是在挑战性的任务中,都会被授予更多责任,让他们进行跨越式发展。这正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接力。

尽管已经81岁高龄,但这样的使命感依旧强烈,因为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来说,最大的满足来自于看到自己培养出的下一代取得成功。“我已经培养出了数百名优秀博士”,这是他骄傲的话语,“他们将继续推动我们这个团队向前发展,就像磁铁相互吸引一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