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测绘与遥感领域卓越的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院士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荣誉成员,还担任武汉大学教授,并于2021年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殊荣,这份荣誉无疑为他丰富了人生。面对这些成就,李德仁院士谈到了他肩负的责任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看法。
回顾他的学术旅程,李德仁院士自1957年考入大学以来,就展现出了他的聪颖和勤奋。他在1963年毕业后,在工作多年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1978年政策放宽后,他开始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1981年完成博士论文。这篇博士论文解决了一项长期困扰世界测量学界的问题——误差可区分性问题。随后,他返回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等项目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院士提出了“李德仁方法”,这是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的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这项成就是他天资和努力共同创造的,而他讲述这些往事时,也不会避讳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不过,无论是谈论科研还是创新,李德仁院士总会提及两个重要词汇: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又是一个渴望学习的人,他的一生也离不开这两种身份所带来的经历。
对于他的学术生活来说,有两位导师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来自德国阿克曼教授。“他们都是国际知名专家,对我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有道理的人都给予了指导。”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当王之卓免试录取李 德仁为自己的研究生时,便展现出其非凡眼光。此外,让李 德仁前往德国深造也是王之卓精心安排的一步。而在那里,阿克曼教授赏识并支持了 李 德仁,使得他能够迅速完成博士论文并回国工作。对于这两位导师中的每一个人, 李 德仁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情感记忆。“王之卓教授有一句话,我一直铭记至今,那就是要将学科间相互碰撞,不断融合,这一思想始终是我心中的灯塔。”
此外,无独有偶的是阿克曼教授曾告诫过他:“我们当大教授时,我们并不比学生更擅长技术细节,他们常走在第一线。而我们只不过能把握整体,更好地预见未来。” 除了尊重学生以及提供必要帮助,还有另外一条教训,是关于永远追求学科前沿的事业精神。 回忆起自己留學時期,在阿克曼鼓励下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之后,他被激励去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当回到国内之前,被鼓励成为组织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此外阿克曼还建议不要像传统那样让徒弟跟随,而应该直接带着他们到前沿去工作。这正是为什么许多学生都因继承这种理念而崭露头角,而且它们总是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上进行跨越式研究,“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 这些话语一直伴随着 李 德仁,使得即便现在仍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将学生们取得的大大小小成就视作自己最大成就之一。他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级别以上的人才,其中很多人如今已成为著名教授或领导者,如同磁铁一样紧密地把所有人团结起来。而 对于这一切连续不断创新的故事来讲,每个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孙明源)
标签: 明朝16位帝王的地位 、 南北朝中间有个什么朝代 、 中国近代历史时间表 、 历史年代表和时间顺序 、 中国历朝历代年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