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传播为什么在自然选择中败给跆拳道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深度思考

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跆拳道所取代?这个问题让我深入思考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夏日来临,我同事送他的孩子报读了跆拳道班。我询问他:“学习武术不是更好吗?为何要学外国的跆拳道?”他回答:“您真的太过落伍,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而教武术的地方寥寥无几。再说这暑假时间不长,要是学武术,孩子们也只能练习基本功,而跆拳道则能让他们踢木板。”

同事的话确实有理,我有一位同学毕业于体校后曾尝试教授儿童武术。当时我们租不到场地,只能在广场上进行训练。在一个夏天里,孩子们刚开始学会腰腿的基本动作。结业表演时,他们主要展示集体基本功和简单的初级长拳,没有进行对抗或自由组合。

回忆过去,我们花了一整年时间专注于基础练习,每天都重复正踢、侧踢、里摆、外摆、二起脚和旋风脚。这还不算,那些旋子的动作高且飘逸,但我总是难以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而甲组长拳,即规定拳,是必修课程之一,它包含了侧空翻这一动作,但我想,这样的翻腾有什么用呢?就像孙悟空一样,不是在打斗中也不需要翻身。

如果能够拜一位民间师父,至少会教授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们体验如何交手。不过,即使科班出身,最终也是掌握套路和对练,如果没有额外努力,最终还是只是一本账簿,用来锻炼身体而已。

现在的武术教育似乎更多地强调演示套路和对练这些表面的内容,而忽略了真正内涵和实战性,使得它越来越远离其原本意图。去掉了对抗性和技击性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武术了。

相比之下,虽然跆拳道是一个引进来的项目,却能够根植于当地,并受到年轻人欢迎,他们主动去接触它并学习,这说明其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在宣传上也有其吸引力。

跳蚤舞般活泼的情形,更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孩。在掌握礼仪与口令以及一些基本技法后,便可以进入模拟战斗训练。一想到结业表演时,当众展示速度与力量,或是漂亮腿法将木板打断,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回溯三十年代,大力推广国粹的时候,一些大学开设国术班。那时候尚云祥先生因名望而在北京朝阳大学开设形意拳班,他的人气最旺。但很快其他类似的课程便能让学生劈腿下腰,他却仍然坚持站桩式训练,因此许多学生流失。此次又过了一月,其它类别已经开始执行噼里啪啦式套子,他依旧要求站桩训练,导致学生几乎全都离开。他那保守古老教法虽然培养出几个精通者,但对于普及推广却带来了障碍。

现在柔道与韩国摔角(即今日所谓之“奥运摔”)成为奥运赛事之一,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国家传统体育项目——中华 武艺至今无法参与其中,这不是吃饭吗?

柔、韩两项运动因为强烈争夺性、高实战性,以及紧贴民间生活,因而受到了青睐。而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竟然变成了如京剧一般冷清孤寒的事物,让人心疼痛苦的是:连自己人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于是,有人可能会说:“你站在那里说话不要害怕,看看你能做什么!有本事你试试!”但前提是给那些坐在那里还觉得腰酸背痛的人腾出位置。我正希望有人这样做,但是条件就是得给那些坐着说话还嫌腰疼的人多一点空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