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跆拳道所取代?这个疑问让我不禁思考起了张士贵这位武术大师。他的故事就像一棵生长在自然之中的古树,经历了风霜雨雪,却依然屹立。
记得有一次,我同事的孩子报了一门跆拳道班,我便向他提出了质疑:“学武术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学外国的拳法?”他回答说:“现在市面上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你能找到教武术的地方吗?再说这暑假又短暂,只有几个月时间,如果学的是武术,那孩子们刚开始学习基本功,就已经差不多了,而跆拳道则可以让他们踢木板。”我的同事的话确实触及到了点子上的问题。
回想起我曾经的一个同学,他毕业于体校后开始教授小朋友们 武术。当时租不到场馆,所以只能在广场上练习。一年结束时,孩子们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动作和腰腿的简单锻炼。结业表演的时候,他们仅仅展示一些初级长拳技巧,没有进行真正的对抗训练。
与此同时,我们当年学习基本功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每天都在不断地练习正踢、侧踢、里摆、外摆等动作。我总是琢磨这些动作在实际应用中的用处,但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甲组长拳也叫规定拳,这个侧空翻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像是孙悟空飞行一样,在打架中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如果能够拜访民间的一位老师,他们会教授我们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们体验过招的感觉。但科班出来的人,即使最高级,也只是一套套路和对练,没有额外努力,最终还是白费力气,只是身体锻炼而已。
现在看来,武术教育更多地强调套路演练,而忽视了对抗性和技击性的培养,这导致它离真正的实战越来越远。如果将其剥离掉所有这些非本质部分,便无法称之为真正的武术。这也是人们认为它如同花架子,不够实际,不值得重视的一个原因。
相反,虽然跆拳道是进口来的,但却能够根植于这里,并受到孩子们以及年轻人的欢迎。它不仅教给学生有趣且活泼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适合儿童学习和参与运动的心态。在掌握基本礼仪和口令后,可以进行正式对抗性训练。而结业表演时,当着家长和观众面前展现速度、力量或是漂亮腿法,以及使用强大的劈腿下腰技能,对他们来说非常吸引人。
历史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政府推广国术,每个大学都开设国术班,其中尚云祥先生以其名望开设形意拳班,其学生人数最多。但很快其他班级学生就能完成劈腿下腰动作,而他的学生仍然站在三体式站桩状态,因为枯燥无聊,大批量离开。此事件导致校方觉得尚先生太保守,使得该课程难以维持下去连那些大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单调乏味的情景,更何况现在的小学生呢?
尚先生那种传统老旧、手工艺般教学方法虽然能深入培养少数内行者,但是对于普及推广却是个障碍。而今柔道与跆拳都进入奥运项目中去了,然而我们的“体育主席”、“各省市协”似乎一直忙着吃饭,却未能让自己的儿女竞争到奥运舞台上去,有没有搞错方向?
所以,看似平静如水的大海背后藏着巨浪汹涌,对于如何继承发展,又如何吸引新一代回到武功学校,那些头脑高层必须深思熟虑。不应该只是空谈,以旋转360度落地大劈叉为豪,无谓辛苦劳累而已。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需要腾出位置给那些坐而言说的权威人物。
标签: 宋朝 一览表大全 、 明朝真实的奇案 、 夏朝帝王一览表 、 中国的朝代顺序 、 朱棣和朱允炆谁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