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朝代顺序中哪一朝代的故事里最能体现行将就木的典故

行将就木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行将就木,意味着生命即将告别人间,接近死亡。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记载。那么,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位重耳,他是晋献公的大儿子,但由于他的父亲宠爱了妃子骊姬,因此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最终导致申生的去世。在这之后,重耳和夷吾各自逃离国境。

重耳带着忠心耿耿的臣子流亡至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他在狄国期间娶了一位名叫季隗的姑娘,并育有一对孩子。但当他得知自己父亲晋献公去世,以及弟弟夷吾已经成为新任君主时,他决定返回故土。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向季隗许诺,只要二十五年内不能回归,她可以改嫁。但季隗坚持等待,因为她认为自己如果再过二十五年,也就是五十岁时,即使身体衰弱,也不愿意随便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重耳依然返回了晋国,并且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这一成语,便从这个故事中产生,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寿命快要结束,即将进入老年的状态。在这里,“行将”指即将发生的事,而“木”则指棺材,所以整个成语一共包含两个字:“xǔjìng zhùmù”。

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成语使用上的细节,如它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都能表达出一个人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情景。此外,它还有几个近义词,比如“枯木朽株”、“气息奄奄”,反义词包括“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并且有一个相关联的小游戏灯谜:“桁;桨”。

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典型句子的例子来感受一下如何正确地使用“行将就木”的含义:

但老夫行将就木,只求晚年残喘。(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总之,“行 将 就 木”是一种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提供历史见解,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