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名人巴蔓子先秦时历史人物的传奇身影

他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他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中国西南地区人民心中永远铭记。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在他生活的时代,周武王讨伐商朝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以凌(压倒)殷人”。周天子立国,建周朝,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领了江州一带的土地,为当时“南土诸侯王国之首”。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位代表一方英雄的人物出现了——巴蔓子将军。他曾经向楚国求援,并许诺割让三座城池作为酬谢。内乱平息后,当楚使来索取承诺时,他说:“许诺,是大丈夫所应做的事。但我不能私下割掉我的国家。我宁可自杀,以谢食言。”言毕,他自刎,用自己的头颅代替城池。

这段历史被常璩赞誉为:“若蔓子之忠烈,房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此乃江、汉之含灵也!”相传事迹发生于战国中期,那个时候,一些贵族趁机向 巴王室索取经济利益,以至发动了武装叛乱。驻守边境的 巴蔓子 将军决定赶回都城,但他掌握的兵力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他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但条件是要割让三座城池,同时要把儿子的脑袋送到楚国当人质。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耽误时间,使得借兵失去意义,但那样的外交惯例也是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不过,当楚使来要求兑现承诺并割让三座城池时,不管多么困难或痛苦,都不应该背弃自己的誓言。当年的事迹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对于忠诚与牺牲精神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情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关于这个无头将军以及他的英勇行为的声音,以及对他的敬仰和赞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