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一座古老的丛碧山房静谧地坐落着。这里曾经是京剧界的大师张伯驹与余叔岩频繁往来的地方,他们不仅是在戏曲艺术上的师徒,更是深厚情谊的见证者。张伯驹自豪地说:“余叔岩戏文武昆乱,传予者独多!”他对余叔岩有着无尽的敬仰和感激。
两人之间的相识,是通过袁世凯子袁寒云的一次偶然机会产生的。那时,张家与袁家均源自河南项城,因此他们之间存在表亲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在文物、书画、金石收藏等方面,他们都有共同的话题,不时聚首谈心。
当年,张伯驹三十一岁时,他正式开始向余叔岩学习京剧。他每天晚饭后都会去到“范秀轩”,在那里学艺直至深夜三点才归去。这段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艺术追求最真挚的投入。
在这十年的学习过程中,张伯驴学会了许多京剧作品,如《奇冤报》、《战樊城》、《长亭》等。此外,他还精通诸多弹词,如《八蜡庙》、《回荆州》、《失街亭》等,这些作品都是由余叔岩亲授,并且要求他必须掌握得淋漓尽致。
除了这些严格要求外,两人的友情也十分难能可贵。在一次演出中,当其他朋友劝说余叔岩演出不同戏目时,他坚持只演两部,即使是为他的学生专门安排此次特别演出。这个举动充分显示了他对学生抱有的责任感和爱护之心。
然而命运总是一场风波之后又是一场风波。当日本侵华战争愈发凶猛社会混乱加剧时,张伯驴决定将其珍贵收藏带离北京。但就在此前,他曾秘密拜访了即将离世的师傅余叔岩,以示最后一次告别。这一幕既充满了悲壮,又充满了温馨,因为这是生离死别中的最后一次见面。
数月后,当得知师傅已经离开人世时,张伯 驾先生撰写了一副挽联以寄托哀思,这副联语成为永恒纪念他的艺术精神和与余叔岩那段不可磨灭的人生旅程:
“谱羽衣霓裳,
昔日悲欢传李峤;
怀高山流水,
只今顾曲剩周郎。”
这一切,都证明了四大名旦如今传人的伟大事业,以及那些留给我们宝贵遗产的人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 张伯 驾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上,与他那个时代以及他的老师——伟大的 京 剧 演 员 余 史 岩 ——一起,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标签: 大明风华中的真实历史人物 、 朱允炆下落之谜 、 明朝首都 、 大明风华的主要人物 、 元朝统一全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