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历练出知县不轻易得以忽视成为知县需具备什么条件

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许多人都喜欢戏谑称其为七品芝麻官。然而,芝麻的小实际上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在清朝,不仅老百姓不敢小瞧知县,皇帝也不敢忽视知县的重要性。

清朝统治者重视知县的基层行政作用。雍正皇帝曾强调:“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这意味着州县的官员肩负造福百姓的重任,他们是皇帝立下的基石,是用来巩固国家根本的,因此对知县考察任命相当慎重和严苛。

想要成为一名知 county,在清朝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一是异途。清朝“选班首重科目正途”,优先考虑科举等正途出身的人。在稳定时期,大约70%~80% 的 知 county 来源于进士、举人、监生。而到了晚清,由于财政困难和地方督抚权力增大,捐输和推荐也变得重要。但无论如何,进士和举人始终是主力军,他们占据了60%以上。

读书考取举人或进士,只获得了做官资格,并不一定能当知 county。每年平均244人的进士中,只有前143人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其余101人才有机会去各地当 知 county,这个概率大约为40%.

为了给数量庞大的举人们提供机会,1752年引入了“大挑”制度,每六个月进行一次会试,让落榜秀才能够参加竞争成为一名 知 county。如果你考上进士并且名次在三甲七十名之后,或许能够通过“大挑”进入行列。

如果你通过正常途径或“大挑”获得机会,还需要经过吏部九卿科道七道严格考核程序。如果你在言谈舉止、身体状况以及简答题等方面表现突出,你就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 知 county。此外,还要避免回避制度中的限制,比如不能在原籍所在地五百里内担任该职务,以及与亲属、小官、大官之间存在回避关系。

最后,如果所有条件都符合,就可以抽签确定你的位置。在单双月班次中,你将被指派到某一个省份担任 知 county。这就是从学子到正式认定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国家机器运转顺畅,从而维护帝国的统治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