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怪事频发探秘王夫之史论研究法

在王夫之的史学著作中,尤其是在《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作品中,他展现了独特的史论研究法。这些著作不仅关注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源与原因。在明朝末年清初时期,王夫之面对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对于这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时代感和使命感。他认为,治史应有济世救国、经世致用的目的。

王夫之在完成《读通鉴论》后,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一番剖析。他指出,历史研究关键在于“推本得失之原”与“获得救失”。这也是他本人研究历史的核心理念。他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不仅是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更重要的是要让后人能够理解得失之枢机,以便效法无由。”(《读通鉴论·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

在他的视角中,“得失之原”意味着要明白为什么会成功,也就是取得某种成就;而“失”的原因则是因为缺乏某些关键因素或做出了错误判断。因此,他强调通过分析得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借鉴。

王夫 之还提出了一个总体概述,即通过引伸、求索、证实以及协调一致来撰写他的史学作品。这意味着他试图将复杂的事物按照一定规律整合起来,使其成为系统化且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他认为,要真正掌握事物,就必须从宏观上审视,从整体上把握,并将不同的事实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王夫 之的一部完整的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全面的系统,是他主张通过全面而全面的研究可以使它成为“后事之师”。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分析任何制度,都会考虑到它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如何发展变化,以及它贯穿始终的延续性,这样才能找到其中隐藏的规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去检验其他相似的事物。

此外,王府之一项重要贡献是心理学和心态学方面对古代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释。他提出,将自己置身于古人的时代环境中,与他们融为一体,从而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移情作用,让自己能够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这对于评判历史人物及其行动至关重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