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探究明朝恐怖历史的史论研究法图

王夫之的史学研究法,以明朝恐怖历史为主题,深入探究了人物与时代的交织。他的著作《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以史料的整体性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历史。王夫之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采用了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传统手段,还融入了移情、心理学以及将历史环境与意境结合考察的新颖方法,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史学。

明朝灭亡清兴带来的教训,让王夫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将治史目的定位为济世救国和经世致用。在撰写《读通鉴论》后,他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他认为,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得失”,才能真正掌握历史规律。这也是他自己研究历史追求的一贯目标。他还指出:“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无由也,则恶用史为?”这说明他要寻找“得失”中的核心原因,为的是让后人能够从中获得启示。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中,王夫之一次性概述了自己的研究态度:“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 之,是以有論;協而一 之,是以有論;心得而可以資人 之通,是以有論;道無方,而位物於 有方 道無體,以成事 之有體。”这里,“道無方 而位物於 有方”意味着按照自设定的原则去分析问题,“道無體,以成事 之有體”则是为了使所有事物都能融入一个合理系统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且联系紧密的事实网络。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归类化的研究方法,将不同的事件、人物或制度分类并相互比较,从整体观点出发进行分析,这正是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此外,在心理学层面上,他试图通过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通过移情于古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过去,并且借此指导未来行动。

综上所述,王夫之不仅在内容上的全面性得到充分展现,而且在方法上的创新同样值得称赞。他对明朝恐怖历史的人物景象进行深刻挖掘,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复杂多变的人文环境,以及如何从这些环境中汲取智慧,用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