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回望历史,皇帝的职业便显得异常复杂。其技术难度高,优秀者稀有,而庸碌之辈则不乏其人,甚至损害职业形象。因此,皇帝的职业教育成了一大课题。古籍如《四书五经》虽由名儒所撰,但实践环节困境重重,不可让老一辈皇帝暂时交出权力给预备役继承者进行学习。
面对这一挑战,有些英明的君主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编写关于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皇帝的案例教材,以往为鉴,以此加强职能培训。这类教材中的一本《历代君鉴》,即是在明代宗朱祁钰统治期间编纂完成的。这部作品最初是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开始筹划,并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探花林文参与编辑完成,由于某些原因,最终署名归属于了朱祁钰。
这份当皇帝的心理准备和教学材料似乎有些奇怪——尽管“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可以解释。但是,这位代宗确实拥有特殊经历。他曾担任过谦保卫北京,在夺门变动和英宗复辟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的父亲宣宗去世后,他的大哥朱祁镇被尊为英宗,而他则被封为郕王。
作为一个未受过宫廷教育的人,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接替监国位置,并在次年的改元景泰后迅速展现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皇帝的心志。他重新整顿朝堂,将忠诚之士召回京城。此举发生在他担任皇帝仅仅四年的时间内,当时他下令编写了《历代君鉴》这个速成课程。这本书最终获得了他的满意,因为它促进了官员林文升迁至左庶子兼侍讲一职,这表明了他的满意程度。此时,他还不知道未来将会遭遇弟弟英宗复辟带来的苦难。
通过这些努力,加强职业技能与修养,是这位景泰天子的良好愿景之一。《历代君鉴》的篇幅宏伟共计50卷,每一卷详细记录着各朝各代代表性的事迹。一时间,它以捷径快速完成,因此实际上采取的是从现存史传中摘抄、编辑而成,比如宋仁宗天圣三年的事迹,就主要来自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描述。在每个列出的历史人物之前,还特意标注“善可为法”,这是指那些值得效仿、可以作为榜样的行为。而结束处,则附上了史家的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编制方式,可以看作是一本针对当今首领这一职业的典型案例式教材。
标签: 历史归类到对应朝代 、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情况 、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 明朝那些事读书感悟50字 、 朱棣为什么只有皇后生了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