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彬(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锦衣卫乡首领,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
我出生在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我的父亲袁忠,在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我的父亲辞疾家居,我以39岁之子袁彬代其校卫职。作为锦衣卫,我具有监管邢狱、巡查缉捕的权利;而校卫则是一般的卫士。我虽然地位卑微,但因在“土木堡之变”护驾北征,成为扞衛国格、護驾有功的英雄。
明正统十年(1449)七月,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南犯。此时,正值宦官王振掌权,我英宗朱祁镇名存实亡,被擅自调动50万军挟持亲征。当时,我们行至大同后,也先风闻我们军力强大,便吓得收兵回京。在八月,我们行至土木堡,也先追兵杀到,当时我们的阵脚大乱,而王振被杀,与英宗一起被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也先拥英宗北上,将他住进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夜北风刺骨,他难以入睡。我便解开衣服将他的冻僵脚裹入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我便背着他而行;当他仰头南天长吁短叹时,我反复开导,他坚定了回国信心。他对我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
有一次,有瓦刺部首领派人来提亲,要将他的妹妹许配给英宗,以“美人计”达到逼降目的。我苦心规劝英宗要顾全国家大局,最终成功让他辞掉这门亲事。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我教他回复说:“待朕归国娶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以后,也先多次按照汉奸喜宁策划均失败。一天深夜,也见、喜宁把我五花大绑,要将我五马分屍处死。在这紧要关头,英宗赶到,他置皇上的尊严而不顾,哭求也见,将我救下。
事后,对于喜宁挑拨边事制造战争,只有除去此人才能回归希望。我对英宗说:“若是留下此人,则边疆必乱。”于是,又密书两封遣另一侍卫带回给朝廷兵部尚书于谦,并且于谦按信中的计策,将喜宁处死。不久之后,我们一同回到中国,从此再无战事。
景泰元年(1450)8月,将英宗送返中国,同时我等一同返回家乡。在那一次护驾的大功里,我写成了《北征事迹》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中。而景泰八年(1475)的景泰帝病危期间,以及弘治元年的最后岁月里,都是我辅佐和支持下的历程与成就。
直到弘治元年的暮色渐浓,即1488年的春季末尾,那个清晨,当太阳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的时候,是时候告别这个世界,让所有人们记住一个名字——袁彬,这个曾经用生命守护过一个君主的人。但即使离开了这个世间,无论何日何迩,都不会有人忘记你的名字,因为你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你的故事,就像永恒一样,不断地传承下去。
标签: 清朝 长什么样 、 如果清朝宁死不割让领土 、 宋朝历史评价 、 历史对朱允炆的评价 、 描写 驾崩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