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帝王的沉默岁月一段悲凉的家族史

《明朝内阁制简介:明朝内阁的特点及成因》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由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其政治制度中,内阁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明朝内阁始于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是当时皇帝咨询政事的主要机构。

一、形成时期长且未取得法定的地位

从永乐开始,每一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再拿出部分给阁臣分享。因此,虽然内阁进展缓慢,但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二、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屈服在其下

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等问题外,还有很多表现为阁臣不断提出辞职。这种情况说明了内部矛盾和权力不稳定性,这使得大多数时代辅相没有显著业绩。此外,由于入选前资历背景不同,以及缺乏实际经验,他们无法有效解决民间疾苦,更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受司礼监影响深刻但不得不合作

在中央体系中,尽管内阁拥有票拟权,而司礼监则有批红权限,但双方地位特殊,使得它们难以抗衡。而两者的大小也取决于皇帝的态度,从而导致激烈争夺。这导致即便像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也必须讨好司礼监,以保持自己的位置。

四、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

随着时间推移,六部职权完整,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此同时,随着品位提高和票拟权增强,内阁逐渐接近了皇帝,因此也侵蚀了六部的一些职责。不过,由于它并非中书省,一直存在互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完全掌握控制局面。

综述来看,在整个明代,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各自保全的情况,其中宦官干政更是严重到极点。尽管偶尔会有一些小规模抵抗,但整体来说,它们都受到了宦官势力的压迫。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宰相还是其他高级官员,他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彼此,而是那些掌握真正决策能力的人——太监系统中的最高层次领导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