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生平述要:探索李贽思想主张的奥秘,了解他的故事和影响。文章将详细介绍:
李贽简介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以泰州学派著称。
早年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字宏甫,号卓吾。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试不第。历任教谕、国子监博士等职,在万历中出任姚安知府,因弃官讲学于黄安麻城。
晚年因批判时政遭下狱自尽。
他的社会价值导向对重农抑商有所批判,同时倡导功利价值,与资本主义萌芽相呼应。他撰写了《藏书》、《续藏书》、《焚书》等重要著作,并且在读史方面,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古典小说有评价。
李贽的故事
他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源自元朝迁居福建。他幼丧母随父读书,有强烈独立思考能力,不信回教,不受儒学束缚。
他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在官途上,他曾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最终辞官讲学于湖北黄安。
他倡导“童心说”,抨击时政,受到欢迎。但也因此被视为“异端”、“邪说”,遭群起围攻。尽管如此,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直至逝世。
如何评价李贽?
作为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为反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变革做出了巨大貢献。不过,由于其激进的言论和行为,也遭到了当时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其被捕并自尽。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
对程朱理学的大加鞭挞;
批判传统道德,提倡男女平等;
否定“天理”的存在,而是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气”的观点。
总体而言,李贽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见解的人物,其思想对于晚明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签: 讲明朝历史的纪录片 、 马皇后真的敢训朱元璋吗 、 明朝那些事笔趣阁 、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完整图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