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生物奥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之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的田野考察记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甘蔗海洋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了它们坚韧的茎叶上。7月2日下午3时,这里迎来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年轻科学家赵盼。他“躺平”了,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而是因为他刚刚完成了一场百公里的征途,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他身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工作。他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近年来,赵盼跟随仲乃琴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为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而今,他们正将这套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农作物,如甘蔗,以进一步优化产品配方适应当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

7月2日,一天早晨,赵盼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了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在这里,他和同事们忙活了一上午,将4小时的样品收集完毕,又继续驾车赶往实验基地。在一天结束时,当他们眯会儿眼时,那些汗水淋漓的手脚已经告诉他们,他们今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即便如此,在那片充满希望的大自然中,他们的心情比吃过甜美甘蔗还要甜。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过去传统智慧的一种继承,以及对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精神面貌的一次描绘。站在21世纪甘蔗田里的这些青年科学家,没有退缩,而是在实际需求前行,不畏艰辛,用自己的双手去书写科技与实践相结合最美丽的情诗。

"农业微生物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我们需要努力在田间地头去示范,这离不开团队孩子们辛苦和汗水。”仲乃琴说。她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处,都要记得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的教训,那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实需求之所需的人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好技术带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