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璀璨星辰。面对这些荣耀,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也提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不仅是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回望往昔,1957年,他以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进入大学学习测绘。1963年毕业后,他投身工作,一直到1978年的政策开放时刻再次启程踏上学术之旅。这段时间里,他深耕浅出,不断探索,最终在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在那片神秘而充满挑战的大地上,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博士毕业后的他返回祖国,在这里,他为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乃至众多先进测绘系统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尚未有精确定位技术的时候,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尊称为“李德仁方法”。这是他凭借天赋和坚持不懈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
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当谈及科研创新时,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或挑战,李德仁总会提起两个字——师生。他既是一个老师,又是一个学生,而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和教训。
对于李德仁来说,有两位导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王之卓,一位是他在德国求学期间遇到的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行业内顶尖人物,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也教会我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王之卓免试录取他研究生,并鼓励其前往 德国深造;阿克曼则赏识并支持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快速完成研究并归来服务国家。
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以及不断学习新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李德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他认为,“教师应当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紧紧吸引到学科前沿”,让他们通过实践接力式创新,为国家需求服务。他自豪地说:“我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教授或领导。”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没有什么比接力更能体现科学研究精神,即不断地推动边界向前发展,让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发现,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看来,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其他任何领域,只要我们保持着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把握机遇,不断向前推进。
标签: 中国朝代简介表 、 十部必看历史书籍 、 清朝比明朝落后吗 、 历史怎样背的又快又熟又牢 、 明朝 的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