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数据驱动元素测序探索

朱祥坤:探索元素周期表的数据驱动秘密

在一张简练而深刻的元素周期表中,物质世界的基石被精心排列。每个元素都拥有其独特的“基因”,即同位素,这些同位素通过测量可以揭示它们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以及演化过程。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给不同元素测定其“基因”能够揭开它们丰富故事。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就一直致力于这样的工作。他曾被问及这个工作有什么用时,他总是微笑着回答:“我不知道。”但他知道,每一次测定,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宝贵信息。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家,朱祥坤与同位素结缘始于对宇宙生命探索的一次冒险。当他还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一篇关于火星陨石中的生命迹象文章激发了他的兴趣。随后,他加入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团队。

2002年,朱祥坤回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始了他在地球科学领域内扎实工作的旅程。尽管当时国内条件有限,但他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理念。

地球科学研究离不开野外探险。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上,他们找到了一处铬铁矿,就像侦探一样,他们分析样品,倒推历史,从而得出了重要结论。这份辛苦和乐趣交织的情景,是他们不断追求真相的心情所在。

20多年的努力之后,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更新为[206.14, 207.94]时,这项成果便是基于朱祥坤多年的基础研究。此前,他和他的团队收集了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来自他们20多年前的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样本分析结果。这让他的无数汗水付诸东流,也验证了基础研究对于科技进步至关重要性。

近年来,朱祥坮带领团队勇于创新,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他认为,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我们才能贡献力量。而这份坚守也使得他获得了优异成绩,并成为业界公认的地球科学专家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