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885年11月2日,美国天文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星辰——沙普利(Harlow Shapley),他不仅是密苏里州纳什维尔的一个新生命,更将成为天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沙普利的旅程开始于密苏里大学,他在那里完成了25岁时的文学士学位,并在28岁时拿到了博士学位。1914年至1921年间,他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1年至1952年的三十多载,是沙普利事业中最辉煌的时期。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担任台长期间,他对造父变星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挑战。他否定了造父变星是分光双星的传统观点,而是指出它是一颗单独恒星周期性脉动所致。这一新见解后来被A.S.爱丁顿发展并加深。
1915年,沙普利进一步确立了造父变星光变周期与绝对视等之间关系,并创立了著名的造父视差法。他利用这一方法测定出了银河系内近百个球状星团距离,这对于理解银河系结构大有裨益。
1917年的另一个重大发现震撼了当时科学界:通过分析球状星团在银河系空间分布,沙普利指出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中心,而是在离银心(人马座方向某处)约五万光年的地方。这一结论打破了一直认为太阳位于银河中心的心理定势,对于构建正确的地平线图谱具有划时代意义。
1932年,与A.艾姆斯共同发表《Shapley-Ames 星系表》,收录亮度超过13等的大约1249个宇宙体,使得人类对于宇宙更广阔景象有了一些了解。此外,他还发现两个矮小但独特之美的小型椭圆形旋转系统——玉夫和天炉两座矮椭圆旋转系统。
1972年10月20日,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结束他的生涯,留下无数研究成果和科学遗产。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沙普利不仅以其卓越贡献而闻名,也为后人的探索开辟了一条道路,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美国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