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使命。李德仁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那时他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在1957年考入大学学习测绘,从而开启了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聪颖过人,在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工作生涯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才有机会再次踏入研究之路,并在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
那段时间里,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也为他赢得了国际认可。在博士毕业后的日子里,他带着满腔热情和深厚功底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先进测绘系统中的实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尊称为“李德仁方法”。
对于这些成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其归功于他的天赋和勤奋,但当提及科研创新时,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李德仁总是坚持两个核心理念——老师和学生。这不仅体现在他自身的一生经历,也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心态上。他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学生,每一次传递知识,每一次指导都是跨越自我界限的一种接力。
在他的学术旅途中,有两位导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位是王之卓,一位是阿克曼。王之卓教授免试录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并鼓励他前往德国深造,而阿克曼教授赏识并支持他的聪慧,让他迅速完成博士论文并回国工作。他们的话语至今仍然萦绕在心头:“王之卓教授有一句至理名言:‘学科研究要向深部发展,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阿克曼则告诫我们,无论我们成为何许人也,都不能忘记自主性与发现学生潜能。”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还有一个重要教训来自这两位导师——如何保持科研永远走在前沿。这一点在阿克曼身上尤其突出,他鼓励李德仁勇往直前,不断创新,不断接力。而这一点也是李德仁一直以来的信条之一。他总是在国家需求面前调整方向,把最难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的研究,就像继承一种精神一样,使得每一代人的建树都成为新的起点。
今天,当问及他的成就是什么时候真正显现出来时,81岁高龄的大夫微笑着回答:“我的最大成就是那些被我培养起来的人。”据统计,他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教授或领导级别的人物,他们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像磁铁吸引金属一样紧密相连。而对于这些事迹来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莫过于能够见证这样一个历史瞬间,即科学接力的光辉篇章永远激励着人类向前的脚步。(孙明源)
标签: 大明风华朱瞻基让孙若微殉葬 、 我国历代帝王排序 、 大明:我朱祁镇 、 宋朝饮食 、 中国历史朝代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