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时代的中国武术何以在自然之美与跆拳道竞争中屈服

夏日炎炎,同事儿的孩子报了个跆拳道班,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学武术呢?国内的武术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啊。”他笑着回答:“现在哪还有教武术的地方呀?而且这暑假又这么短,学完基本功还能做些什么?但是在跆拳道里,他们已经能踢破木板了。”

我想起以前体校毕业后的一位同学,他在当地开设了一门武术课程。由于租场难题,只能在广场上练习。那一年夏天,孩子们刚开始学会一些基础动作,就已经感到腰腿疲惫。而结业表演时,只是展示一些初级长拳,没有对抗训练,更别提实战技巧。

我们小时候则是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学习基础功夫,每天重复正、侧、里、外摆,以及旋风脚等动作。这些似乎毫无用处,但我们总是琢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未曾真正理解那些高深莫测的旋子和套路。

如果当年能够拜一位民间师傅,或许会收获更多实用的技巧和过招经验。但即便科班出身,也只能教授套路和对练,如果不自行努力,那只是徒劳。现在的武术教育只注重演练套路,而忽略了它的原意——打斗与技击能力。

相比之下,尽管跆拳道是一种外来文化,它却成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被孩子们和年轻人热情接受。这可能源于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宣传方式,让学习者感受到乐趣,并通过实战性训练锻炼身体。

跆拳道教学生动多姿,不像传统武术那样单调枯燥,对小孩来说更有吸引力。在掌握基本礼仪口令之后,可以进入对抗式训练,这对于结业表演时展现速度与力量非常合适。

三十年代,大力推广国术时,一位名叫尚云祥先生在北京朝阳大学开设形意拳班。他因知名度众多,因此吸引最多学生。但没过一个月,当其他班学生都能劈腿下腰的时候,他班还坚持站桩;再过一个月,当其他班可以噼里啪啦打套拳时,他班仍然站桩,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还导致他们逐渐离去。校方认为尚先生太保守,最终这个课堂无法维持下去。

这样的老旧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几个精通者,却阻碍了武术普及。这时候柔道和跆拳道都进奥运会,而中国 武术却连个影子也没有出现。我疑惑的是,这些负责人是否一直只关心吃饭?

柔、跆两项受欢迎并加入奥运,是因为它们强烈的对抗性以及接地气。而作为民间根基广泛的 武術,本应更加接近群众,但偏偏被弄得跟京剧一样,以致连自己的后代都不愿学习,这确实在走错方向了。

如何继承发展 武術,又怎样吸引新一代,让假期的小朋友重新踏足 武術馆,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深思熟虑。如果不能让那些坐着说话的人腾出位置,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