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颖的半世菌缘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探索

在我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庄文颖已经很少再去野外考察了。曾经,她的两只脚,爬过全国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她的肩膀,背过数不清的真菌标本;她的一双眼,辨认出过360多个新种。年过七旬,庄文颖的步子沉了,背微微有些弯曲,眼睛也时常不受控制地流出泪水。她还是习惯性地留着端庄又好打理的齐耳短发,每天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的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实验室,与真菌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和她的学生为伴。

她有很多荣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学者们曾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最近,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的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学习宣传活动中,她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但她最看重的是那个最简单的称谓——小学教育科学家。

30岁,她踏上了真菌学这条路1968年,当时20岁的庄文颖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插队。在山西偏远的小村庄里,她多了一位爱读书的人。那时,只要有空余时间,她一定会抱起书本。1973年,庄文颖等来了机会。她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当时,有两个选择——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不喜欢昆虫”的她选了植物病理学。在边教边学过程中,她发现,大约70%的大量材料是由真菌引起的问题值得研究。

带着问题,庄文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并师从余永年,“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那一年,她30岁。时间在一次次实验与思考中过去得飞快,在余永年的指导下,庄文颖掌握了分类方法成为课题组里的顶梁柱。

1988年回国后,一些念头产生:让中国真的走到国际舞台上去,“我要让国内人知道国际期刊并不是高不可攀”。1993年借助于项目支持,一批同行深入大巴山丛林进行野外考察。这次归来,在倡导下团队成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组(7篇)论文,让中国真的亮相起来。

“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一部分工作是在野外度过,那时候条件简陋,他们把整理好的标本绑在烧水锅炉上烘一宿第二天带着烘干半湿不干标本继续前行。艰苦旅途却让她们感觉很美好。

1998春节带十几人进入广西大龙山热带地区调查进山之前大家坐铁皮船穿狭长水库一座座绿色小岛缓缓掠身边如诗如画那片原始丛林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盘状新种越往前走采到的标本越多背包也越沉可大家脚步反倒轻盈起来美好的记忆还有很多:广西大明山是湿度最高的地方走路就像腾云;戈壁滩没有路他们一路颠簸欢欣鼓舞……

苦与乐融在一起,在心中晕染着。“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回忆过去日子说,但这么多年来早已不觉间带队走遍全国26个省份研究39个国家及地区大量材料发现新类1、新属13、新种360余解除分类命名问题发现筛选木霉使资源状况面目全非独立完成3个属研究使物种数量倍增。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老旧保温壶是老师退休遗留下的他留下的更宝贵的是对待生命热情与执着感染学生率先在我国热带西北地区开展资源普查分类分子系统数据库建设同时主持重大项目20余撰写主编著作9参编9首位参与编写权威工具书《True Fungi》中的中国籍人才执行编辑职务至今仍坚持日常工作修改论文操作图书文献手把手指导学生实验操作陪他们打扫台查询阅文献给予评价:“善人居,如兰芷室久而闻香。”

时间唯一对手:“我70多了,还需要不断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