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元素测序的基因工程师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给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基因”,就可以知道它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年复一年给元素测“基因”,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的工作。他总是两手一摊,用略带山东口音的腔调不温不火地回答:“我不知道。”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作为地球科学家,朱祥坤与同位素结缘却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

1998年,《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来自火星陨石的证据指向存在生命迹象的可能,这掀起了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展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小。当时,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还停留在一些非金属元素上,例如碳、氮、氧、硫等。2000年前后,世界上拥有先进技术的几个实验小组才开始对金属稳定同位素“下手”。朱祥坤当时所在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小组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元素被生物利用之后,元素的‘基因’就会被改造,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铁元素便成了研究目标。”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朱祥坤回忆当年。

作为创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领域的一员,他2002年回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启了“脚踏实地”的地质科学工作。在野外工作,对于他来说,“就像侦探一样,你得先有一个预设,在野外看到现象后尝试去解释,再到实验室中测量、验证、倒推。幸运的话,最终会得到新结论。”

20多年的坚持终于付出了果实。在今年5月,他们在湖北宜昌、神农架一带又完成了一次追踪问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关的大型野外考察。这项成果让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将铅标准原子量更新为[206.14, 207.94]。这项将更新教科书中周期表数据,便是基于朱祥坤多年的基础研究工作。

这些成果也深刻证明了基础研究对于发展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而且近几十年来,他一直秉承着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理论、新发现,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他的这种坚守,并没有逃脱过挑战。一路走来,每一次提出的项目,都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但他始终坚信,只有扎扎实实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我们才能贡献力量。他曾获得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他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成为他最自豪的事迹之一。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一些初步发现逐渐转化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模式。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对真理无尽追求的心态,以及对未知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他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人才,为国内外的地球化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此举不仅提升了自己所在团队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地位,更促进了全球性的知识交流和合作。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逐渐汇聚成巨大的海洋,而那些似乎毫无用处的情感纷纷变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人生选择。而对于那些勇敢追梦的人们来说,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只要心怀热爱,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不可或缺的声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