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并列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他在2021年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份殊荣如同锦上添花。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及了自己的责任以及对中国人才培养的看法。回顾他的学术生涯,李德仁在1957年以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身份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工作多年的实践中,并直到1978年政策放宽后才重新启程读研。在1981年硕士毕业后,他前往了德国深造,并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一篇关于误差可区分性的博士论文,该成就为解决了一个全球测量学百余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后的他,在推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乃至众多先进测绘技术实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德仁首创了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的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这种方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尽管这是一系列成就,但每当提及这些事迹时,李德仁总是充满自信和谦逊。他不仅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学生,而他的成就是无法割舍这两个身份所带来的经历。
对于他的学术生涯而言,有两位导师给予他极大的影响。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他在德国期间的博士生导师——著名教授阿克曼。“这两位老师都是世界级的人物,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也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当王之卓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时,没有人能预见那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 德国,与阿克曼教授共同工作期间,那些支持和激励也让他有机会展现自己。阿克曼赞赏并鼓励他:“快点读”,并支持他毕业后的回国工作,对此两人给予的指导和关怀,让李德仁永远铭记于心。
除了尊重学生、支持他们以及关爱他们之外,从两位导师那里,李德仁还学会了另一个道理:要做到学科前沿去。这一点在阿克曼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鼓励学生自主性发现,以及找到他们天赋,用这种方式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在离开之前,还建议他成为组织科研领域中的领军科学家,为国家需求服务。此外,他还建议不要固守传统模式,而是把青年直接拉到前沿一线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人才能够涌现出来,因为继承这一观念密切相关。当任务变得艰巨时,他总是在挑战那些最困难的问题交由学生来解决,以便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研究。“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正因为如此,每次成功都被视作个人最大成果之一。截至目前,被培养出超过200多个博士研究生的里程碑证明了这一点,“我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教授或领导,”82岁高龄下仍然骄傲地说,“我们像磁铁一样紧紧相连。”
正如朱欣焰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的一块强大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标签: 明朝那些事儿pdf 、 明朝中国历史朝代 、 明朝最杰出的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简介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