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历史笔记本

回望爱丁顿的辉煌事迹,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阿瑟·斯坦利·爱丁顿(1882-1944)留下了深远的科学印记。出生于肯德尔的小镇,他在16岁时就进入了欧文学院(后来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部分),并在23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06年,爱丁顿加入了格林尼治天文台,一路高升至1913年担任剑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并兼职管理该校的天文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多个顶尖学术机构的领导角色,包括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英国物理学会会长和英国数学协会会长。此外,他还被选为国际天文合会主席,履职期间是1938至1944年。

1918到1919年的研究成果尤其显著。他提出了造父变星脉动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摒弃了双星假说,还通过单颗恒星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正确解释了造父变星周期性光度变化。这一点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预言,即光线经过引力场发生偏折。这种验证是广义相对论三大实验之一。

1920年代初期,爱丁顿进一步发展了一种质能关系式,将其应用于恒星能源研究。他提出恒星能源不是来自引力收缩,而是来源于内部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损失转化为巨量能量。这一预言后续实验都予以证实。

1923年他出版了《相对论数学原理》,这本书获得爱因斯坦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该领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他的论文《恒星质光关系》发表于1924年,该论文阐述了恒星质量与光度之间理论联系,与实测数据高度吻合。此外,该论文中的白矮子概念也得到了观测上的证实,为现代宇宙学提供重要见解。

晚年的工作集中在探讨自然界基本常数间关系上。他的遗作《恒星内部结构》(1926)总结了他对于这个主题最重要贡献,是现代天体物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阿瑟·斯坦利·爱丁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开创性的思想者,其影响力跨越时代,对我们今天理解宇宙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