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武术在自然风光下的传播为何被跆拳道超越这个问题让我深感好奇

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汉朝武术在自然风光下的传播为何被跆拳道超越?同事的孩子报了个跆拳道班,我问他:“学武术多好,干嘛要学外国拳?”他说:“你真老土,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哪儿有教武术的呀。再说暑假也就一两个月时间,要是学武术,孩子也就刚学个基本功,跆拳道都能踢木板了。”

同事的话实在是有理,我想起我曾经的同学,从体校毕业后,就曾经办班给孩子教武术。当时哪租得起什么场馆呀,就是在广场上练。一个暑假的时间,孩子们也就刚溜开腰腿。结业表演的时候,就是演练集体基本功,顶多打一套初级长拳,连对练都没有,更别提对抗了。

再往前推,我们当年是整整练了一年的基本功。天天正踢、侧踢、里摆、外摆、二起脚、旋风脚。这还罢了,那个旋子打得又高又飘,不知道有什么用?我每次练的时候,都要琢磨这个动作在技击时的作用,但始终也没整明白。

还有甲组长拳,也叫规定拳,是必会的项目,其中有个侧空翻的动作,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这不是孙悟空打架用的吧?我想,要是好好拜一位民间的师父,至少还会讲些实用的技法,可以过过招,再体会一下怎么打。

科班学出来的是最高级,但也是套路和对练,如果自己不另外下功夫,也就是把身体给锻炼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现在의武术教育,只是在套路演练上发扬光大,却离真正实质越来越远。如果剥离了对抗性和技击性,也就不能称其为武术了。

反观跆拳道,它作为舶来品,在我们这里却能立住脚,被孩子们和年轻人欢迎学习,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教法和练法,还在宣传和包装上展现出强大的魅力。

跳水比赛结束后,当着家长和观众面前展示速度与力量,或是在结业表演中漂亮地将木板踢断,这对于小朋友来说非常吸引人。而且,它们能够让小朋友通过具体操作理解并掌握运动技能,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理论知识上的学习。

回顾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国民政府大力推广国术,每所大学都开设国术班时,由于尚云祥先生名望巨大,他开设的一形意拳班吸引最多学生。但很快学生发现其他类似的课程已经比他的更具实战性,比如劈腿下腰等动作,使他们感到枯燥,最终导致该课程流失大量学生。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大学生也不愿接受这种单调而无趣的情形,而今天的小学生更加如此难以忍受这种训練方法,因为它们缺乏直接参与训练过程中的互动性。

这些传统老旧教学方式虽然深入了解某项技能,但对于普及推广却是不利因素之一。而柔道与跆拳道则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地面表现能力以及接地气而受到欢迎,并且能够进入奥运赛事。此外,它们拥有更清晰明确的人物塑造以及易于跟随内心情感进行共鸣,让人们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去学习这些运动,因此它们成为现代青少年喜爱选择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实战元素,让我们的下一代重新向往加入这门古老而伟大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之舞—— 武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