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晓晓黄梅戏中的徐代泉像一位园丁一样精心培育着这门艺术的花朵

徐代泉,黄梅戏的音乐翘楚,就如同一位园丁,他不仅精通庐剧的艺术,也是黄梅戏音乐的忠实传承者。他的故事就像是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辉煌。

在他年轻的时候,庐剧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对这一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广博的知识。在1958年,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以独奏《良宵》赢得了安徽省艺校的录取资格。他在那里学习了三年,掌握了庐剧音乐,并且学会了作曲。对于庐剧,他说自己既熟悉又喜爱,但当时学校却决定撤销庐剧专业,让他留校从事教学。这让他感到迷惑,但学校领导的话让他心服口服,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

然而,这个种子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在等待机遇。他最终决定转向黄梅戏,因为两种音乐风格迥异,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新技能,他选择了一条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聪明过人,不仅比学生们学得更快,还成为了教授们创作曲目的主要作者。

他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充满意义。一方面是教学,一方面是创作,一方面是研究。在教书上,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在编写教材和指导学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创作上,他为60多部教学剧目谱过曲,无论是黄梅戏还是其他各种地方歌舞伎,都能以其独到的眼光去理解和表达。而研究则更加细致,从1987年到1994年间,即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副主编期间,他主持编纂了“泗州戲”、“安慶弹腔”等重要内容,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于电视电影中的黄梅戏作品,那些名字都是由徐代泉亲手定制,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都展示出徐代泉作为一名作曲家的卓越才能。此外,即使退休后的徐代泉依然保持着其学术活力,现在仍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为后来的学子提供宝贵意见和指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