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我,马玙,一直致力于结核病的防治领域。我从事的工作包括诊治、科研和教学。尽管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但我也参与了许多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结核病。我曾经在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工作,那时中国的结核病疫情非常严重,而且这个疾病非常难以治疗。在那个时候,我决定将研究结核病作为我的职业目标。
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全世界对如何治疗结核病都还不太清楚。有的药物可能有效,但是很多患者很快就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使用更多种类的药物才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在那个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培养基上的实验来检测哪些细菌对哪些药物有耐抗性。但这种方法很慢,而且不能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它利用了分子生物学来检测各种抗生素耐抗性的相关基因。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诊断效率,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随着改革开放,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也成了博士生的导师,为那些年轻有才华的人提供指导和支持。这些学生成为了前沿研究中的主力,他们做出了许多基础研究,使得中国在预防与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回忆起过去,当国际上的一位教授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被我们关于抗生素耐抗性基因研究成果所震撼。他说他要让自己的学生看到,即使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高水平的前沿研究,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但人类与结核杆菌之间的斗争仍然没有结束。新型感染源不断出现,新疗法需要不断追求。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持早期、联合用药、足量、全程、规律这十个字条方针,这要求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也需要患者的大力配合。在这一切中,每个人都是战友,只要大家团結合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孙明源)
标签: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简短 、 明朝历史有意思吗 、 清朝十二位 排名 、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看吗 、 明朝那几个 比较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