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扩招政策是其录取制度的核心。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宋真宗赵恒曾强调过科举中的不公,并提出“别试”,为后来的“官二代”特权提供了空间。在公平方面,宋朝采取了两条策略:一是倾向于录取平民和庶族,使得普通学子有机会崭露头角;二是增加录取名额,以便更多人才被选拔。
事实上,当初的录取率并不高,每年进士仅有十余人,但随着太宗赵光义登基,大幅增加了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共录取500人,是当时的一大记录。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数超过5300余人,而赵光义提出的10%左右的录取比例,在当时算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标准。
这一政策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达到了顶峰,那一年共计740多人及格,其中包括900多人的特奏名。此外,还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特奏名”则是一种照顾长期未能及格考生的特殊待遇,类似于现代所说的“破格晋升”。
由于这项政策导致了高昂的情绪和激烈竞争,加之优惠刺激措施,如淳化二年的解试参与者达到10万之众,这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容易金榜题名的一个时代。不过,这些措施也引发了一些批评,比如薛居正就认为:“用人太骤”,意味着选拔速度过快,对人才进行快速推进可能会忽视深入考察。
标签: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图片 、 明朝 明细表 、 明朝历史海瑞 、 明朝那些事内容真实吗 、 一代妖僧杨琏真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