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宋朝科举制度简介 宋朝如何看待连续未考中者的坚持与努力

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录取政策是十分重视的。根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的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表达了对科举不公的态度:“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这就是宋代对于“官二代”的特殊“别试”制度的开始。

从公平角度看,宋朝在录取政策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倾向于选拔平民、庶族,这种趋势使得一般学子有更多机会出人头地;二是扩大录取名额,让更多人才能够被发现和培养。

事实上,在宋朝初期,每年的进士数量并不高,只有一二十人。直到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他大幅增加了录取名额。这次考试中共录取500人,其中包括109个进士、207个诸科及第者,以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的人数,这成为当时的一大记录。

在这一系列改革之前,赵光义曾说:“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以看出,他对于选拔人才抱着极其迫切的心情。在当年的应试人员中,有超过5300余人的参与,这一次考试几乎按照10%左右的比例来进行选择。这一比例在当时被认为相当宽松,当时宰相薛居正甚至提出担忧:“用人太骤”。

这种扩招措施最终证明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因为太平兴国二年的这些新生才俊中涌现出了许多未来的大臣,如吕蒙正,他以第一名成绩成为了状元,即便没有这样的制度支持,也很难想象他能达到如此高位。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录取,那一年共有740多位进士及其他科目优秀者获奖,并且还补录了500多位落榜者的名字。此外,还有一项独特政策——“特奏名”,用于照顾那些长时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直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而无需再次参加考试,这是一种非常慷慨和照顾性的“破格晋升”方式,被称作恩准或恩典。

由于其优厚的环境,使得人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从而导致参加解题竞赛的人口激增。在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题竞赛的人数竟然超过了10万。这说明,在利好刺激下,不仅能够更容易金榜题名,而且整个社会对于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热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