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中的行将就木的典故又被提及了难道我们忘记了这段往事吗

行将就木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所蕴含的深意吧!

行将就木,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正如棺材即将装满尸体。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他在位期间被称为晋文公。在他年轻的时候,由于他的父亲晋献公宠爱了妃子骊姬,所以骊姬想要立她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断设下陷阱,并且多次陷害重耳、夷吾兄弟,最终导致申生去世,重耳和夷吾逃离国境。

重耳带着忠诚的心腹臣子逃到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他在那里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给他生下了两个孩子,但这段时间里,他的心中总是充满对家乡的思念。

当时任君主的夷吾,即晋惠公,因为担心重耳回归夺取自己的位置,便派人刺杀他。但最终计划落空,重耳又不得不离开狄国继续流亡。

临别之际,季隗向重耳告别说:“我现在已经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我就会五十岁,也就是快要‘行将就木’的时候,你如果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改嫁。”然而,她的话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请让我始终等待你。”

随后,这位英勇无畏的人才终于返回晋国,一举成为了一代霸主——史称“文王”。

“行将就木”一词便从此流传开来,用以形容一个人寿命即将结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而这个成语中的“行”字指的是动作正在进行,“将”字则表示接近或预示,“木”字则代表棺材象征死亡。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反问句,它强调的是人的生命力如何迅速衰竭,就像树枝上的叶子随风飘散一样迅速枯萎,无力挽回其生命力的消逝。

标签: